“草原上的夜莺”德德玛飞走了

德德玛以音质丰满深厚,音色纯正优美而广受赞誉。 IC供图

  个人档案

  德德玛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47年出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1978年,德德玛因唱响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而备受关注。1982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1988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1989年曾在“全国十大女歌唱家”大赛中荣获第一名。1991年随少数民族艺术团赴蒙古国演出,荣获蒙古国国家文化艺术最高奖。

11月28日,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德德玛因病去世,享年76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1978年,她因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而备受瞩目。观众通过这首歌,不仅熟悉了德德玛,也熟悉了内蒙古大草原。

在近60年的演艺生涯中,德德玛通过《草原夜色美》《雕花的马鞍》《我的根在草原》《辽阔的草原》《思念故乡》等歌曲传递对草原的依恋。

  从小“自带麦克风”

德德玛一家对唱歌都有着特殊的热爱和天赋。她的父亲经常在节假日、婚礼或者孩子剃头等重要仪式、场合领唱长调民歌。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德德玛也特别喜欢唱歌。她的歌声如同清晨的鸟鸣,在草原上回荡,引来了无数动听的赞叹。悠扬的嗓音传唱着草原的美丽与辽阔,她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幅壮美的草原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恢弘。

在当时,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乌兰牧骑”,是内蒙古探索出来的一种独特文艺形式。乌兰牧骑规模小、灵活机动,便于流动为牧民演出,是“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队员大多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样样在行。

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第四支乌兰牧骑。1960年,13岁的德德玛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成为9名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发现德德玛音乐天赋的伯乐。上音乐课,老师观察到,德德玛唱歌的声音很响亮,“自带麦克风”。

乌兰牧骑为德德玛的艺术生涯铺平了第一个台阶。不久,她就被送到呼和浩特参加培训班。培训为期3个月,唱歌、跳舞、拉琴、表演剧目、识谱等都要学。“这个培训的作用很大,让我懂得了艺术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不是说光有一副好嗓子,会唱几首歌就够了。”德德玛说。

1962年5月18日,德德玛作为额济纳旗乌兰牧骑5名队员之一,为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汇报演出。当时,电影《洪湖赤卫队》风靡全国,德德玛就用蒙古语演唱了电影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和蒙古族民歌《金叶马》。

看完演出后,乌兰夫高兴地说:“德德玛条件很好,有发展前途,有机会送出去培养培养。”

不久,额济纳旗乌兰牧骑保送德德玛进入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声乐研究班学习。两年后,德德玛又被保送到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接受系统、正规的声乐训练。

在广州独唱一夜成名

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德德玛回到内蒙古工作,先后在巴彦淖尔盟文工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工作。

“我与广州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缘分。”德德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她与广州深厚的情缘来。广州是德德玛老师演艺生涯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时至今日,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在广州的成名之夜。

1978年,内蒙古歌舞团接到通知,去广州参加第十届广州交易会的演出。在广州演出6场后,德德玛上台独唱了后来风靡全国的名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当时,得知有独唱机会的她特别高兴,为这来之不易的舞台做足了准备。

谁知,她刚一上台,观众就都哄堂大笑。她从来没见过观众这样笑她,笑得她差点连歌词都忘了。原来是那时的广东人体型都偏瘦,很少见过像她这样大块头的女歌手。

这首由火华作词、阿拉腾奥勒作曲的新歌,当年入选了“向全国推荐的15首优秀歌曲”。观众通过这首歌,不仅熟悉了德德玛,也熟悉了内蒙古大草原。

1979年国庆前夕,内蒙古歌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德德玛的独唱大获好评,她被誉为“一颗灿烂夺目的歌唱新星”。

这次演出后,中央民族歌舞团发现了德德玛这个难得的人才,几次三番要人后,内蒙古歌舞团才同意放人。1982年,德德玛调到北京工作,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这样一个多民族集体里,德德玛意识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歌手,不会演唱本民族最古老的民歌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她专门到锡林郭勒草原,向长调“歌王”哈扎布学习,将长调民歌与美声唱法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此后,她的每次演出,都少不了演唱长调民歌。

在数十年的歌唱生涯中,德德玛演唱了很多歌曲,但每张专辑中,绝大多数曲目都和草原相关。她对草原的依恋、思念之情,通过《草原夜色美》《雕花的马鞍》《我的根在草原》《辽阔的草原》《思念故乡》等一首首歌曲传递出来。

“调到北京后,我非常想念内蒙古、想念草原。这种想念的心情,只能通过歌声来表达。”德德玛说,“每次唱起草原的歌,心中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对它的留恋、思念和向往之情,各种心情都融合在歌声里。”

在内蒙古艺校学习时,中央乐团的罗兰如老师曾告诫德德玛说:“唱歌要带着感情唱。”那时的德德玛年纪小,汉语也不是很好,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那时,我以为带着感情唱,就是大声地唱呢。现在才明白,想念的东西和不想念的东西,唱出来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德德玛在接受采访时说。

  “草原上的夜莺”

“无论我像风一样,升腾飘泊在何方。草原啊草原,永远与我同在。”

德德玛多年来致力于推广蒙古族特色的原创歌曲,无论何时何地,每一次演出,草原歌曲都是德德玛的首选曲目。她用浑厚醇美的歌声向人们介绍家乡、介绍大草原、介绍家乡如画的风景和勤劳勇敢的牧民,极富激情地表达了她对故乡草原深沉的爱。她身上那蒙古族特有的韵味和歌中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颂为“草原上的夜莺”。

2007年,因病淡出歌坛近10年的德德玛,在北京举办“六十年怀旧经典”个人演唱会时,确定了“我从草原来”的主题。演唱会上,她以十多首观众耳熟能详的草原歌曲,诉说了自己对草原的眷恋之情。

幼年在草原学艺成长,盛年时离开草原名扬海内外,晚年落叶归根回到草原——回顾近一甲子的演艺生涯,那场演唱会上,德德玛以自己的经典歌曲《我的根在草原》作了总结:“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在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75岁的德德玛在草原唱起了她的成名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经过岁月洗礼,歌曲仍历久弥新。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中国民族报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