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广东荔枝主产区之一,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55.1万亩,约占全省总量七分之一,排全省第二。近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最新数据:受今年的“龙舟水”期间连续降雨影响,广州全市荔枝产量预计约11.3万吨,比2021年的12.83万吨减少11.85%。截至7月5日,广州荔枝已上市销售约2.4万吨,价格明显上涨,省外销售占比较上年提高5%,目前出口超1000吨。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广州主打的桂味、糯米糍、井岗红糯、仙进奉、流溪红荔5大优良品种中,桂味荔枝仍占绝对比重,种植面积达23.3万亩,占全市42.3%。荔枝“后起之秀”仙进奉备受市场追捧,价格高居不下,今年市场价为每斤60元-80元。
在增城区仙进奉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增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廖美敬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增城的仙进奉荔枝预计比去年增产50%左右,已进入大量上市阶段。眼下,增城大力推广种植仙进奉,其以高价走俏市场,成了增城一大“致富果品”,“它的经济效益非常高,算起来每亩有四五万元收益”,廖美敬说。
桂味、糯米糍占市场“半壁江山”
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广州产荔枝以中晚熟品种为主,占总量的95.7%,其中桂味、糯米糍、井岗红糯、仙进奉、流溪红荔5大优良品种约37.2万亩,占总量的67.5%,优质品种率远高于省定45%的标准。广州也因此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今年是荔枝的“小年”,为大力推动荔枝产业发展,广州以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抓手,策划广州荔枝销售,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据了解,广州统筹全市荔枝种植园的品种、产量和上市时间,发布了“荔枝赏味图”,推动广州荔枝产销精准对接。同时,省、市、区联动开展系列营销活动,推动工会、工商企业的大宗采购,推出1.5万棵优质荔枝树定制。并结合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推动荔枝销售果品变礼品。
为畅通“市场端”,广州推进荔枝+旅游、+酒店、+礼品等营销,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截至目前荔枝出口超1000吨。并且,开启100天直播营销,推动各大电商平台与荔枝种植企业(农户)构建荔枝线上销售平台,打造“美荔共享”2.0版。广州还发布荔枝主题休闲农业精品路线,从化推出国内首个荔枝产业元宇宙虚拟人物“荔儿公主”,推广本土荔枝文化。依托多家龙头企业开展荔枝汁、冻干、饼干等新产品研发,拓展荔枝销售链条。
在广州5大荔枝优良品种中,桂味、糯米糍是市场常见的“老品种”,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今年数据来看,两者总量占据广州荔枝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桂味荔枝的种植面积达23.3万亩,占全市比重为42.3%,平均亩产800斤,其果园价格在每斤10元-18元之间,市场价达到每斤12元-25元。糯米糍的种植面积达8.1万亩,占14.7%,平均亩产500斤,其果园价格每斤14元-28元,市场价达到每斤15元-35元。
井岗红糯、仙进奉、流溪红荔都属于广州近年来成功培育的荔枝新品,并迅速打开市场。其中,井岗红糯种植面积为3万亩,占全市5.4%,平均亩产2000斤,属于高产量品种,果园价格每斤20元-25元,市价则每斤28元-32元。备受市场追捧的荔枝优品仙进奉,种植面积增至2.4万亩,占比4.4%,平均亩产达1800斤,果园价格为每斤35元-45元,市场价高达每斤60元-80元。流溪红荔是新培育品种中种植面积最小的,为0.2万亩,平均亩产也高达2000斤,果园价格为每斤28元-32元,市场价为每斤30元-35元。
仙进奉丰产丰收形成规模效益
作为广州荔枝的主产区之一,增城区的荔枝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现有种植面积19.2万亩,占广州荔枝栽培面积的35%,栽培品种达70多个,种质资源有300多份,其中增城挂绿、仙进奉、北园绿、水晶球、甜岩、桂味、糯米糍等原产优质荔枝品种面积达15.1万亩,占总产量75%。
广东增城荔枝种植系统于2020年1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副教授赵飞介绍,该遗产范围为增城区全境,核心保护区范围包括正果镇兰溪村,荔城街的莲塘村、桥头村、群爱村、挂绿园、荔枝文化公园,仙村镇的基岗村、竹园村,石滩镇的塘口村、石湖村等合计10处村落和景点。
说起眼下热销的增城仙进奉,廖美敬对南都记者赞不绝口,“它是近十年来,所有荔枝界选育新品种中综合品质最好的。”她指出,该品种是一个果色艳红、早结丰产、抗性强、果肉厚、可食率高、口感清甜而不腻、裂果少、迟熟、品质特优的荔枝新品。
据了解,增城的仙进奉荔枝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和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增城区仙村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于2011年共同从仙村镇基岗村实生荔枝单株中选育出来的优质品种,并于次年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廖美敬介绍道,今年增城的仙进奉预计比去年增产约50%,主要在于果树挂果面积扩大,挂果株数增多。由于今年五、六月持续性的阴雨天影响了果树光合作用,荔枝果体比去年相对小一些,整体品质仍保持高水准,“如果之后天气持续好转的话,果树营养能跟上,果品会进一步提升。”
在增城区仙村镇的仙基荔枝文化博览园,连片的仙进奉荔枝树上挂满艳红的果实,等待采摘上市。基岗村党总支部书记、仙进奉荔枝种植带头人陈浩潮告诉南都记者,今年果树的开花期较去年迟了半个月左右,上市期也相继推迟,预计在6月25日至7月25日。“今年的收成可以,销售价格比往年高了30%左右,目前已经销售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他介绍称,果农每天清晨五、六点便赶早采摘仙进奉,后运送到分拣中心进行冷却、分拣、装箱,当天下午至晚上便能将一箱箱新鲜荔枝通过冷链小货车运送至全国各地市场,“平均(一箱)不超过2元运费,已经非常方便。”
2019年,增城区仙进奉荔枝产业园被列入当年首批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于2021年完成建设。也是在2021年,为大力推广种植仙进奉,增城区新办了2个仙进奉“千亩示范区”,并给予连片100亩通过高接换种或新种仙进奉的农户每亩2000元的补助,以示范带动扩大仙进奉荔枝种植,推进标准化示范种植,形成规模效益。
“增城原产仙进奉,现在已经有成熟的育苗企业和种子资源库,农户都比较积极响应,去年符合补贴的申报农户有50多户。”廖美敬说,这批新种仙进奉将在两年后迎来首次挂果。数据显示,2021年增城推广高接换种和扩种仙进奉荔枝6264亩,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
廖美敬还进一步表示,仙进奉自选育成功上市以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高,“这十年来的果园价格每斤不低于30块,最高可卖到150块一斤,算起来每亩有四五万元收益。”
技术攻关荔枝“大小年”问题
尽管今年是荔枝“小年”,但增城仙进奉似乎并不畏“大小年”难题。
“我们在省农科院有一个研究项目,专门克服荔枝‘大小年’问题,已连续开展三年攻关研究,取得了突破。”廖美敬介绍称,过去几年,增城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共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增城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增城荔枝研究院、广东省农科院岭南荔枝研究院等创新合作平台,开展荔枝品种选育、克服荔枝“大小年”等技术攻关。
“通过修剪整理树形以提高光合作用,梯级改造达到果树‘宜居化’,农机与农业结合增施有机肥,还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手段。”廖美敬指出,不同果园会根据不同天气情况采取具体改造措施,使果树能更好地应对原本的天气变化问题,尽量降低生产“大小年”带来的影响。
陈浩潮则略微“保守”地告诉南都记者,“我们不敢说仙进奉没有‘小年’,更不敢说都是‘大年’,希望能保持在‘中年’”。他称,在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技术支持下,如今的仙进奉已经能保持每年亩产2000斤的成果。
打好“科技牌”是增城推动仙进奉荔枝克服“大小年”,乃至推动全区荔枝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增城区一方面制(修)订了挂绿、仙进奉等3个(含)以上增城优质荔枝品种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制定了挂绿、仙进奉、水晶球、甜岩、北园绿、桂味、糯米糍等增城优质荔枝果品分等定级标准,提高荔枝栽培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支持荔枝生态优质栽培、荔枝果品提升、优质荔枝品种选育及区域化试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研究攻关与技术培训,提升增城荔枝生产技术水平。
此外,还大力扶持荔枝果品加工、冷储保鲜、果园机械建设,提高果园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荔枝果品保鲜和精深加工,延长荔枝产业链和价值链。对购置用于荔枝果园生产的农业机械实施补贴。对在荔枝产品净化、冷藏保鲜、干燥、分级、检测、包装等方面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建设保鲜预冷包装生产线或输送线等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实施补贴。
根据《增城荔枝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意见》(增府办函〔2020〕54号),增城已实施“优果”战略,区财政计划三年投入资金1.443亿元,推进增城荔枝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农宣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