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出生长大,13岁时跟随家人移居香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路见证国家的繁荣富强,现在回想起亲历回归那一刻,那一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内心还是激动无比。”
张广军,广东省政协委员,建滔集团执行董事,香港广州社团总会荣誉会长。他在1984年投身覆铜板生产行业,并在1988年回到内地投资设厂。在内地深耕34年,集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已由覆铜面板发展至印刷线路板、化工产品及国内房地产多个领域。
建滔集团的成长史是典型的在粤港资龙头企业的缩影。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搭上了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的列车,从过去的来料加工发展到2021年成为营业额超过567亿港元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公司更是多项技术全球领先,并曾连续两年获评福布斯世界2000强上市公司,2010年5月获彭博商业周刊评选为科技公司100强。
以创新引领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两地产业的融合发展。张广军深知,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不断创新是关键,“未来发展将从人才、金融、信息、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立足电子工业和电子原材料生产,打造大湾区电子行业新高地。”
1980年代到内地设厂 推动外国企业来内地
覆铜面板是印刷电路板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材料。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内地便开始有生产,彼时生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覆铜面板并没有太高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电视机和收音机等设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覆铜面板技术水平和产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时,因为香港的用地及用工成本的原因,吸引了建滔集团等一批港资企业开始在内地投资设厂,最早的经营模式以来料加工为主。
张广军介绍,香港电路板生产是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彼时的订单大多来自国外市场,“但香港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不将线路板的业务迁移到内地,我们在内地生产好的覆铜面板需要运回香港加工,来回折腾,成本就更高了。”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支出,张广军“只能想办法推动外国企业来内地生产。”以铜箔为例,1994年时集团联合日本公司一起在江苏昆山成立了一间合资纸覆铜面板厂,从而使建滔的覆铜板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选择南沙开启广州发展 实现产业转型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以香港作为海外市场通道、内地为生产集中地的“前店后厂”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渠道畅通、人才配套逐步到位,建滔集团也进一步扩大在内地发展规模。
1991年-1996年期间,集团先后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开辟新业务和新生产线,1993年时更在香港实现上市。
看重广州的区位优势,1997年建滔集团把目光聚焦在南沙,第一个项目位于小虎岛。张广军还记得,“那时从深圳过来番禺,虎门大桥还没修好,要到东莞坐船接驳到南沙,再开车到岛上。”
“当时的小虎岛到处都是农田,随处可见小渔船。”从零开始建厂房,建滔集团选择南沙开启在广州发展的第一步。
向海而生,依海而建。2000年时,建滔集团再次在南沙投资建设建滔工业园,园区里除了有多个不同功能模块的厂房,还配套有化工码头。“看中这块地就是因为近海,有了码头后运输成本也会降低很多。”张广军还记得,第一次到地块上时尘土满天飞臭气熏天,一片荒芜的滩涂上,放眼望去只有泥巴地,先后花了一年时间完成建设。张广军坦言那时条件是真的很艰苦,“但公司对南沙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这一年建滔集团在南沙投资超过12亿元建设新的集团总部大厦,打造成企业在大湾区客户群中的经济中心、销售据点。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张广军表示,《南沙方案》的发布未来对人才发展尤其是人才引进的相关工作将起到助推作用。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建滔集团连续1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覆铜面板生产商,也是全球第二家做到全产业链覆盖的制造业企业,截至目前在内地工厂开设了60多间。张广军认为自己的公司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全靠改革开放。“今天的成绩,不但是建滔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未来要继续发展,必然需要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员。除了生产和技术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金融、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利用政策优惠吸引他们加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南沙区域内的化工产业也逐渐发生新变化,“在南沙我们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原有的化工产业向电子产业和服务业转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慢慢转化我们的模式。”张广军介绍,现阶段,南沙主要以产值高、技术高、用人少的产业为主,未来也将在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发力。
不断创新求变 立足湾区面向世界
不断求变创新,是时代赋予企业发展的要求,张广军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据了解,集团在研发和设备改造方面每年都会投入数亿元,并设有多个研发中心,投资和支持国内外的大学作为企业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交流与改进。
2014年时,集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成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滔(河北)研发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促进高校创新性成果的研发及应用的同时,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在技术成果产出方面,更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集团旗下公司制作出来的线路板成为很多赛场上毫米波5G基站的核心原材料,为现代5G技术支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产业技术如覆铜面板,线路板技术,上游的物料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与国际接轨,甚至优于国际水平。”采访过程中,张广军感慨地表示,这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在政策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香港和内地的优势,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引入内地,提升国家工业发展的竞争力。”
技术领先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人才的融合发展,张广军介绍,现阶段,集团的员工规模达到了35000人以上,有超过200名港籍员工在广东和华东地区就职。近年来,他通过社会公职积极参与推动两地青年展开交流,让香港青年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感受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亲身体验内地的创新创业氛围,“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够推动青年们了解国家,参与国家发展建设。”
同题问答
南都:是否还记得1997年7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
张广军:回归前夕我和家人一起坐在家里看直播,当看着驻港部队的车队从深圳经皇岗口岸进入香港,那一刻感触特别深,尤其作为一个早期从内地移居到香港的人来说,回归前和回归后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这些年来,真实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无论何时再想起当时的场景,还是会很激动,很振奋。
南都:对香港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张广军:在过去这些年里,香港经历了很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是香港开启新篇章迎接新发展的重要阶段,香港的未来发展一定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拥抱大湾区建设才能保证优势地位。希望香港未来能够多做一些暖民生的工作,解决基层百姓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实现早日通关,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只有重视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才得以繁荣安定。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周晓丹 通讯员 穗统宣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