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5.40%

  人们在上海一处室外网球场打网球。 新华社发

  北京冬奥会这场冰雪盛宴,在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过程中,如何快乐安全地参与冰雪运动,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十年来,我国借助每一次契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哪怕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正因如此,记者6月8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0%,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A

  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70%

  2021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70%,农村居民为22.02%,较2020年分别增长2.62和2.00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0.40%、23.83%和19.42%,较2020年分别增长1.34、2.82和2.7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7.6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28.05%,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4.28%,较2020年分别提升0.51、1.61、1.16个百分点。

  此外,本次监测结果还显示,全国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6.41%、科学健康观素养50.01%、健康信息素养35.93%、传染病防治素养27.60%、慢性病防治素养26.67%和基本医疗素养26.05%。

  其中,基本医疗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和传染病防治素养均有提升,科学健康观素养、健康信息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与2020年基本持平。

  据介绍,本次监测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依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监测对象为15至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66676份。

  B

  公众对健康的诉求与日俱增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健康的诉求与日俱增。

  健康素养,这项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在2012年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为一项衡量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

  十年来,我国把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落实健康扶贫工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间,我国还借助爱国卫生运动这个“传家宝”,推动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列入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为全民健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C

  自身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在江西省婺源县5个景区的入口处、停车场等醒目位置,千余块健康文化宣传牌正向游客们传递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信息,“旅游+健康”成为婺源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大江南北,这种风景线已在国内多个热点景区吸引了游客目光。自身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15项专项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位列首位。

  世卫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占60%。为了给居民提供权威的健康信息,我国成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为公众提供权威的健康科普信息。

  2020年,新冠病毒突袭而至,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不完全统计,钟南山、张伯礼等近百名国家级健康科普专家参与了健康科普宣传,“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风、一米线、分餐制”等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2018年,为探索高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上海市杨浦区在上海财经大学开展试点。这所大学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由校长担任组长,每年11月为“健康月”,举办各类健康讲座、体能测试、体育竞赛等活动;将大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1学分,20课时),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选修课(2学分,34课时)等。

  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中,每日规律三餐的学生由41.19%上升至88.87%;适当睡眠的学生由43.44%上升至89.51%;每周2至3次运动的学生由50.19%上升至79.78%。

  D

  提升健康素养做到全覆盖

  “奶奶,牛的内脏不能喂狗!”“爸爸,饭前便后要洗手!”近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虾扎乡虾扎中心校的学生家长发现,经常被孩子作包虫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这种“小手拉大手”活动改变了大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2019年至2021年,该地区连续3年新病人检出率为零,而此前这里曾经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些健康促进的有益探索,对农村和脱贫县等重点地区尤为可贵。在特色民歌“花儿”的故乡,青海省围绕合理膳食、科学就医等,以“花儿”为载体传播健康知识;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针对独龙族人群健康素养状况,大力建设健康村、健康家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借助“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等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提醒

  及时澄清“假科普”

让伪科学无处藏

  朋友圈里不时刷到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伪科学“造谣一张嘴”,却让专业人士“辟谣跑断腿”?

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给公众带来不小的困扰。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份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有望针对性地“扶正祛邪”。

  优质知识“保供给”:正能量要有“大流量”

  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与之相伴随,越来越多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面世,造就了不少“爆款”和“大V”。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行业与相关从业人员,创作和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大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力度,各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应根据本机构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此外,三级医院应建设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健康科普账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健康科普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仅依靠卫生健康部门还不够,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更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指导意见为此确定了多管齐下的思路:除了加大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力度外,宣传、网信、广电部门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媒体开展健康知识的公益宣传,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健康科普传播活动。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常春看来,指导意见将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各方开展健康科普传播,特别是媒体机构和自媒体。“为什么要做、该怎么做、有什么要求,为各方提供了一个指南。”

  及时删除虚假健康信息,防止误导群众

  喝茶就能防治新冠肺炎,勤洗热水澡就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越发强烈,但却有一些“假科普”时不时蹭热点、赚流量。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制作、发布和传播的健康科普信息还应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编写与审核,并符合有关要求。

  同时,宣传、网信、广电等部门将会同卫生健康、中医药等相关部门,引导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主体加强对发布和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信息的审核,及时删除虚假健康信息,防止误导群众。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说,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是为了流量而造谣的主体,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同时,主流媒体要发挥权威声音、一锤定音的作用,多打造让公众信赖的信源。

  “对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还将组织专家予以澄清和纠正。”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发挥专家库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0年2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来自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运动营养、中医药等30余个领域的1000多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也相继完成组建。

  “聚集一批有情怀、懂医学、会传播的专业人才,这一点非常重要。”杨宇军说。

  根据指导意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还将通过各单位推荐,不断吸纳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热心健康科普和传播工作的专家进入健康科普专家库,并分批向社会公布名单。

  “专业性会带来很大优势。”常春曾做过样本研究,发现医学专业人士做的科普短视频,往往得到受众较高的认可。她同时建议,专家库要进一步动起来、活起来,可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行动态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媒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时优先邀请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并将专家纳入健康类节目、栏目和健康公益广告的审核团队,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科普

  什么是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将健康素养划分为3个方面,即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以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将健康素养划分为6类健康问题素养,即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

  健康素养和健康有何关系?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与人群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密切相关,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显著改变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建议政府将健康素养纳入公共政策,将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作为卫生和教育等政策的明确目标。

  健康素养水平如何计算?

  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评价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二是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三是以公共卫生问题为导向,从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6类健康问题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对于每个调查者来说,问卷得分达到总分80%及以上,被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