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妈妈的“民宿梦”

  ←翁舒韵。

↓梁公馆内举行的讲座活动,翁舒韵亲自开讲。

  ↑梁公馆一角。

  ↑“粤书吧”一角。

  “开船咯!”船夫一声呐喊,打破了水乡一夜的沉寂。“五一”假期第一天清晨,佛山顺德杏坛镇的逢简水乡又热闹了起来:蜿蜒狭窄的河道上,一条条载满游客的乌篷船在悠然穿梭;码头边,那栋中西合璧的老洋房——梁公馆里传出一阵阵怀旧老歌的音乐声和欢笑声……

“我们民国书舍的书目又上新了!”梁公馆的女主人翁舒韵穿一袭旗袍,优雅地为客人端来一杯杯热腾腾的咖啡,热情推荐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

自从2015年把自家老宅打造成民宿,翁舒韵便多了几重身份:除了是在机关单位上班的白领,是两个女儿的妈妈,还是民宿的“女房东”,“粤书吧”的图书管理员。

在她眼中,这座历经大半个世纪的梁公馆,不仅承载着他们一家三代的创业梦,如今还成了当地村民和游客读书交友、休闲“充电”的

精神家园。

  01

  水乡老宅的“鸳鸯蝴蝶梦”

  5月的逢简水乡,碧波荡漾,古树成荫。一条条载满游客的乌篷船,在蜿蜒曲折、逾10公里的沿村河道上悠然穿梭。这座位于广佛之间的岭南水乡,素有“广东小周庄”的美誉,村中两座保存完好的宋代三孔石古桥,见证了“鱼米之乡”顺德的千年繁盛。

  祥胜桥侧,一栋中西合璧的老洋房里传出阵阵怀旧老歌的旋律。这座老房子的前身“梁公馆”,由土生土长的逢简人梁干初修建,现被梁氏后人改造为客栈,在2018年9月广东省首届旅游文化节上,曾被原省旅游局评选为“广东省十大最美民宿”之一。

  客栈的女主人翁舒韵,是梁老先生的孙儿媳。她为记者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热情地讲述起家族故事:梁干初生于1913年,他16岁赴香港谋生,白手起家、事业有成,迎娶了同为顺德籍的革命志士苏桂成之女苏芳为妻。上世纪30年代,梁干初回乡建宅,并致力于家乡建设,在当地颇有声望。

  2015年,眼见逢简水乡旅游兴旺,翁舒韵和先生萌生了将老宅翻新、改建为民宿的念头,一是为了纪念祖辈事迹,二来也是为了让身在外地的族人回乡时有个落脚点。

  梁公馆客栈的改造历时一年多,为了贴合环境氛围,客栈在外观上采用了逢简水乡统一的灰色调,古朴素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欧式的窗台、栏杆,别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山花”和流水壁,与周边的古桥流水融为一体。

  客栈内部装潢上,参考了大量的老照片和老电影:复古的墙纸,精致的地砖,富有年代感的古董桌椅,留声机与老唱片,楼梯转角处供住客试穿的十多款旗袍……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到过去的时光。

  翁舒韵说,奶奶苏芳很喜欢看书,尤其爱读“鸳鸯蝴蝶派”代表、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小说。因此,夫妻俩把二楼的客房都以张恨水的作品命名,有“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京华春梦”等;三楼房间“花弄影”“归来燕”“风流梦”等,则源于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粤曲“星腔”创始人“小明星”邓曼薇的经典曲目。

  02

  怀旧复古的“精神花园”

  梁公馆客栈一楼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放满了近1200本书,政治、历史、文学、音乐、旅游、美食……种类丰富,琳琅满目,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好的民宿不仅要有好的环境,也要有文化内涵。”翁舒韵从小喜欢看书,爱好传统文化,研究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她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后来与这个梦想擦肩而过,做了公务员。

  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书的“痴迷”却丝毫不减。“我家至今没有电视机,我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翁舒韵笑道,客栈改造完毕后,她索性把家里的书都搬到了民宿,开设了一个图书角。

  2020年,佛山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客栈,他们与翁舒韵一拍即合,决定共建“粤书吧”。

  当年5月,在佛山市文广旅体局的指导下,梁公馆客栈的“粤书吧”被纳入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建设体系,并获得经费资助。为此,客栈专门对一楼大堂进行了改造,新增约50平方米、30个座位的阅览区;随后,又更新了二楼平台花园的设施,增加了户外约15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

  从此,翁舒韵多了一个新身份——“粤书吧”图书管理员。“我会按照传统文化主题开列书单,书籍从佛山市图书馆统一调配。”据她介绍,依托于佛山市图书馆开发的转借功能,“粤书吧”也开通了网上借阅服务,扫码借书、全市通还,十分便利。

  在二楼的花园户外阅读区,每周六晚上还会播放经典老电影和公益电影。此外,翁舒韵还发挥历史专业特长,自编教案,开设了上世纪初期粤剧发展、服饰文化、流行金曲与歌星等多个怀旧主题讲座。讲座每月最少两次,多的时候有四五次,2021年全年举办文化活动超百场,对村民和游客都免费开放。  

  翁舒韵记得,原定一次讲座一个小时左右,却常常因为听众太过热情,被迫延长到三个小时;她还时常遇到一些客人,一连几天都足不出户,就待在民宿里看书。这些事比起客房入住率和消费的提升,更让她感到开心和满足。

  “未来我们还计划与初中的语文、历史课程进行互动合作,拓展传统人文校外课程。”在翁舒韵的构想中,客栈最终的目标是建设成一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关雨晴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