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铜雕、广彩瓷、通草画、麒麟舞在广东娃的第二课堂扎根

  2021年9月23日,越秀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传承团队,走进杨箕小学开展“我在越秀玩非遗”进校园课程。

1. “粤剧进校园”锻炼孩子们的意志。

2.“广府非遗进校园”项目进入广州市越秀区的校园,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铜雕作品。

4. 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学生在用莞草进行艺术创作。

5. 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校园内醒狮文化展厅。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的优秀案例,东莞市文化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广府非遗进校园》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2021年,20个案例获评“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自2021年8月16日开始,“非遗进校园”的优秀案例征集主题活动共收到全省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文化馆、街道公共事务中心、学校、非遗传承人等提交的113份优秀案例,20个案例获评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主要呈现了三大特点。

  非遗教育涉及项目广。报送案例汇聚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除了耳熟能详的粤剧、广绣、醒狮等,还有许多富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如竹箕画、莨作香云纱、绸衣灯公、装泥鱼习俗等,充分展示了广东“非遗进校园”的广泛性与多样化。

  非遗教育开展地区广。报送案例来自全省16个地市,通过“非遗进校园”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形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正在受到各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在探索中成为行之有效的普遍做法。

  非遗教育实施主体广。报送案例的单位除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外,还有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等各级学校,以及许多民间组织和非遗传承人,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将推动广东非遗获得更好的保护传承。

  2022年,非遗将从“进校园”转化成“在校园”

  据介绍,下一步,广东将推荐部分优秀案例参加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同时将对获奖的优秀案例展开集中宣传,并汇编成册,依托“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形成的经验集萃,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让非遗从“进校园”转化成“在校园”,在学生群体中坚定文化自信。

  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了解到,今年的广东非遗进校园将会有新的动作和大的创新举措,近期或将启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如“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行”等主题;并通过优秀案例评选,总结全省经验,通过联合教育基金会和岭南艺术基金会,把社会资金资助活动开展,让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

  精品案例

  1

  广东粤剧院

  粤剧进校园 不会说粤语的学生演粤剧

  一直跟进“粤剧进校园”事宜的前演艺培训部负责人黄燕介绍,自2008年开始进行该项工作,“刚开始时推进比较困难,一家一家学校去做推广工作;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入,现在很多学校会主动过来找。”

  在黄燕的记忆中,2019年广州市教育局的“高水平粤剧进校园”的培训项目,对她来说印象尤为深刻,那一年,一共有培正小学、天荣中学等六所学校参与,“我们组建了副高级以上的青年演员导师团队,每周两次到学校,下午4:30-6:00各1.5小时的粤剧课程。每进一座学校,我们都是先举办一座粤剧讲座,普及粤剧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听完讲座之后都踊跃报名,每所学校的报名情况都很好,但为了教学质量,每班都限定在20多名学生。”

  黄燕告诉南都记者,学生们都是“粤剧小白”,但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是因为热爱而投身学习,感谢学生们和家长们的坚持和不懈,最后的汇报展演中,学生们的粤剧表演给了老师和家长极大的惊喜。

  尽管黄燕现在已经调离了这个工作岗位了,但她对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当时有一位旦角和一位生角,表演了粤剧的传统折子戏《抢伞》,这两位学生都是不会说粤语的,但他们的训练非常认真,身段很‘抢’戏,演活了剧目”。

  说起“非遗进校园”对学生的帮助,黄燕深有体会。“学习粤剧首先是个体力活,孩子们体能要好,要吃得苦;另外,粤剧表演对孩子的意志锻炼也很明显,当孩子们独立站在舞台上时,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相较其他的集体表演获得的掌声和关注更多,也促使孩子平时练功不敢偷懒,不敢滥竽充数”。

  粤剧的传承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家里有一位学粤剧的孩子,便会带动一整个家庭都爱上粤剧,起码会更认识和了解粤剧”。黄燕表示,这也是“粤剧进校园”对于文化传承的益处之一。

  作为非遗的粤剧都以优美的诗词歌赋讲述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儒学经典和中华传统,学粤剧的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感受到这些美好的文化,是感同身受的“美育”功课。

  2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广府非遗进校园 出版分册递进的非遗教材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是越秀“广府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颖雯向南都记者表示,2014年,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区教育局启动“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试点活动。

  “非遗进校园”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刘颖雯发现,非遗传承人数量有限,而且有的传承人是工匠,并不像老师一样会总结经验,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解决师资的难题呢?她介绍,2015年,越秀区文化馆联合越秀区进修学校,通过老师自主报名的形式,培养一批拥有非遗技能的老师,再由这些老师把非遗知识带到课堂上,这也形成了“非遗传承人→教师→学生”的非遗骨干教师孵化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至少有40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出集教研、教学、实践、教材、比赛、玩乐的“非遗进校园越秀模式”。2016年至今,与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办榄雕、广彩、广州珐琅、剪纸、押花等培训课程,惠及了超过35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间接辐射超过5万名青少年。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刘颖雯发现,每一位传承人授课都没有标准化的教参,于是,团队编辑了一套能够覆盖1-9年级、把基础内容标准化的教材,目前已出版《广彩瓷》《通草画》两个系列,并已投放至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等校进行教学试点实践,而这也是岭南地区首套分册递进的非遗教材。

  据悉,2019年,越秀区还针对辖区内启智学校师生的特点与需求,开设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课程,这也是全市唯一一个。刘颖雯说,向残障人士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他们探索“非遗+特殊教育”的试验,“在关怀特殊孩子的过程中发现,特殊儿童在字画修复上的专注度会比一般的孩子更高,因而作品质量更好。通过非遗的项目可以挖掘他们的潜质,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出路”。

  3

  东莞市文化馆

  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 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

  为推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4年起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并带动一批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达到“非遗在校园”扎根的目的。八年来,已有20多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累计开展普及性公益场次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

  从2014年开始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实施对象为东莞范围内的全域师生,逐步形成以年度为周期,每年开展“非遗走进校园”、“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非遗进校园总结会暨成果展示”等五大板块系列活动。

  经过多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探索和实践,培育了两批共24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将非遗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还结合所在镇街项目特色,探索出自己的教育模式。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东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开发非遗创新课程,并逐步规范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形成签约制,让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成为学校的非遗导师,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非遗体验空间,指导学校开辟非遗展示场馆。

  4

  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

  清溪镇客家麒麟舞 聘请省级传承人来校教学

  中德技工学校地处客家麒麟舞之乡的清溪镇,是一所技工职业教育院校。学校鼓励在校学生既要学好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至少参加一项艺术特长培训。为此,学校开设了舞蹈、乐器、书法、绘画、麒麟舞等30多个兴趣班。

  2017年该校积极引入省级非遗项目——清溪镇客家麒麟舞,聘请麒麟舞省级传承人黄鹤林及其弟子黄静等来校进行麒麟舞套路、武术套路、锣鼓铛乐器等教学,每周固定三次在校内麒麟舞排练室进行学习训练。其间,还成立了100多人的麒麟舞兴趣班和一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麒麟武术队。通过校园广播、新闻推介、演出展示等,让全校师生对客家麒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年学校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动举行,麒麟舞是必备节目,不仅活跃了活动气氛,也让项目学员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麒麟武术队的成员经过每天刻苦训练,也迅速茁壮成长,在国内获得不小成绩,比如,2017年“中国首届麒麟王争霸赛”获得金奖;2018年“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获得银奖;同年在“北京第一城传统文化展示”和“港珠澳大桥通车庆典仪式”上亮相表演,2020年广东省第三届青少年麒麟舞邀请赛获得银奖;2020年广东省第六届麒麟文化节比赛获得铜奖……为东莞和学校赢得荣誉。

  5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传承客家麒麟文化 打造系列“文创”“科创”产品

  麒麟是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的吉祥物。

  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能够获奖,得益于樟木头镇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滋养。该校自办学之初便致力于传承弘扬客家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现如今,客家文化遍布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各个角落,客家精神深入每一位学子心中。该校量身定制了特色校本教材《传承客家文化——跃动麒麟舞》,教材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学习用书两种,以“跃动麒麟舞”为主线,设计了“遇见麒麟舞”“寻味麒麟舞”“跃动麒麟舞”“传创麒麟文化”“麒麟文化成果展评”五大特色主题。

  与此同时,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还建立了创客社团和麒麟舞社团。其中,创客社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历史、科学、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打造一系列“文创”“科创”产品进行义卖,以创新的方式拓展麒麟文化,让麒麟文化在生活中“活”起来。

  据樟木头镇实验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所在的官仓社区,一直以来积极推动本土文化保育及推广,客家麒麟舞得到很好的传承。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验小学与官仓社区合作开展第二课堂——麒麟舞培训,利用社区的场地、师资等优势,以老带新,大手牵小手,更好传承客家麒麟传统文化。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樟木头镇实验小学还会定期邀请社区里技艺高超的麒麟师傅和专家指导学校麒麟舞社团训练,学生更时常与社区的麒麟师傅们联合演出。

统筹:肖阳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许琨 见习记者 冯家钜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