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少年可期

  南都小记者未来营成员近距离接触到多款建筑机器人。

  开心品尝机器人出品的棉花糖、冰淇淋。

  建筑机器人的效率有多高?机器人餐厅是如何运作的?南都小记者未来营的成员们用心记录了这一趟“探索机器人”之旅的知识,更深入地思考了这些问题:人类在未来会肩负哪些更重要的使命?

  机与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3)班李秉泰 ◎指导老师 葛菁

  机心,出自《庄子·天地》,指的是机巧功利之心。如果把“机心”这个词拆开,就会得到两个词——“机”与“心”。“机”,我把它指意为机器人的控制器,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向执行机构发出命令,驱动机器人完成各种指令动作;“心”则指人心,它控制我们喜怒哀乐各种丰富的情感,让人类不是一个单薄的个体。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机器人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比如扫地机器人、建筑机器人、伺服机器人等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机”的性能超越了“心”,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会替代人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参加了南方都市报社组织的南都小记者未来营“探索机器人”活动。

  参观中,我感触挺深的是建筑机器人。传统的建筑内墙板安装,三名工人一个小时才能安装8块,但若交给PC内墙安装机器人来工作,一台机器人一小时就能至少安装20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所有工作的筹备只需输入几个代码。再如,测量机器人,2分钟即可完成单个房间的实测,测量精度在±1mm内,测量的精确率远远优于人工。当越来越多的高性能机器人被普及时,在这个充斥着“机”的世界,我们人类的优势在哪里呢?我想,也许在于“心”吧。因为“心”是“机”所没有的,而我们人类最大的特点在于我们有“心”。

  活动当天中午,我们走进机器人餐厅,品尝餐厅机器人为我们做的美食。相比其他餐厅,机器人餐厅新鲜的地方在于这里的餐品全部是由机器人制作的,送餐服务也由机器人完成的,整个餐厅没有人工服务,只要顾客按一个按钮或发一个语音指令,就有机器人来达成需求。当时在场的人都感觉很了不起,感觉机器人似乎可以胜任一切。但我却陷入了思考:机器人真的能代替人类吗?

  据了解,机器人厨师是根据程序来烹饪的,每个环节程序员事先设定好,机器人只需执行指令,无需思考。而人类厨师煮菜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调料放多了,有可能火候掌握得不好,也有可能有偏爱甜的个人爱好,同一道菜由不同厨师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但也正因此而产生了独特的风味,人类厨师还会在一些失误的操作中思考总结,在改进中创造出新的菜式来。这是人类用“心”的独到之处。人工服务确实没有机器人服务高效、精准,服务质量也会良莠不齐,但我们也常常能在人工服务的餐厅里看到这样的一些画面:用餐时微笑地询问饭菜合不合口味,搀扶着年长的顾客就座时嘘寒问暖……看似平常的这些,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与之间的温暖,这是机器人难以做到的用“心”。

  我相信机器人的产生与发展应该是为了辅助人类、服务人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而不是来代替人类的。人类因有“心”而具有自我学习、自主思考、自觉提升、发明创造这些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灿烂的文明,这是“机”无法代替的。

  与机器人面对面 思考“幸福”的内涵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1)班 钟昆志 ◎指导老师 葛菁

  1月12日,我们穿上南都小记者的马甲,乘车前往位于佛山市北滘镇的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在路上,我对旅程充满了期待——那些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像海心沙那些会跳舞的机器人一样可爱?它们会有多能干?

由“大脑”指挥 建筑机器人干活有条不紊

  我们到了公司的展览厅,只见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陈列其中,有的个头还不小,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位工作人员开始向我们介绍它们的功能。最吸引我的是建筑机器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机器人可以负责建房子,它们各自分工明确,能够互相配合工作,几乎实现了建筑的自动化。比如外部建筑的建造,先由智能随动式机器人浇筑混凝土,再由地面整平机器人来铺平。之后,地面磨光机器人和边角处理机器人同时开工,让刚刚浇筑好的平面变得更加光滑。最后,等待它凝固,喷淋养护机器人就上场了。室内的装修也是分工明确、井井有条。有螺杆洞封堵机器人来判断墙壁安全情况,还有腻子涂敷机器人来让原本灰扑扑的墙白白亮亮……

  机器人不仅能干各项工作,效率也比人工高很多。比如地砖铺贴机器人,9.5秒就能铺好一块地砖,效率和人工相比普遍提高三倍。公司对面的人才房的外墙喷涂,工人们一面墙要刷10天,但两台机器人同时作业,一天就能全部刷完。它还有抑风系统,防止大风对机器造成的晃动,比人工更安全。听到这里,我一边赞叹机器人的能干,又不禁疑惑:这么多机器人,它们怎么做到有条不紊地互相配合进行工作呢?工作人员介绍说,公司建立了BIM系统,所有机器人采集到的数据会全部上传到这个系统,由后台进行指令下达和用料调配,不同机器人之间可以依靠这个系统相互交流。原来机器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精密运行的大脑!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建筑机器人各司其职,让房屋的建造更加便捷、更加环保、更加安全。

  

“肚子”会炒菜 机器人厨师的出品好赞

  参观完展厅,我们到旁边的机器人餐厅用餐。一进门,我发现这个机器人餐厅和一般餐厅大不相同。这里没有几个服务员,也没有几个厨师,送菜、上菜和烹饪等工作,全部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的。这里有传送机器人、火锅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甚至还有几个专门做煲仔饭的机器人!“厨师”们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会蒸会炒、会焖会炸。在我们的桌子对面,有三个烹饪机器人,它们的样子就像人的身子一样,而他们的“肚子”是一个铁锅,里面有各种食材在翻炒着。要加白菜的时候,机械臂就为它抓来了几棵白菜,放入“肚子”中;要焖制的时候,机械臂就自动盖上盖子。等时间一到,菜品就会被一个抓手“抓走”,放入托盘中。那个托盘会通过天花板上面错综复杂的管道传送,最后空降到我们的桌子上。饭菜的味道着实让我感到惊艳:这味道简直太好了!真香!看来菜谱的研制和烹制的程序,也是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

  吃完饭后,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这种炒菜机器人能够完全替代厨师吗?不可否认,机器人替代人工炒菜是有优势的。它有强大的后台系统,可以把炒菜的火候、食材的软硬程度等全部标准化、程式化,所以出品的菜肴质量和味道是稳定的。烹饪机器人还可以使我们免受油烟之苦,它做菜的效率也比人要高,可以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但是我觉得,机器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中餐的菜系多样,菜品种类繁多,做法也各有不同。机器人有统一“标准”程序,但是难以做到个性化的出品。比如同一个菜,有人要求咸一点,有人要求焦一点,有人要求烂一点,机器人能不能在固有程序中临时调整呢?而且厨师学艺多年,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个性化的内容很难用程式化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示出来。再者,不同厨师对于一道相同的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出品也会包涵了厨师的创造。而机器人的出品高度统一,多少会缺了一些“烟火气”。

  

人工智能助力人类追求幸福

  看着眼前这些机器人,我陷入了沉思:AI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一些只会进行机械重复的工种注定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变革?比如,只会刷漆的工人必须让自己的手艺更精更细,才不会被轻易取代。我们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不会轻易地被取代。科技进步的脚步不可阻挡,智能时代解决了如何让人们生活更便捷安全的问题,但我想这还不够,智能时代还要让更多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而这是人类不可被轻易取代的能力。

  美食界新星——冰淇淋机器人 ◎广州市天河区五一小学五年(1)班 陈瑾 ◎指导老师 邱锡泉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喜欢吃冰淇淋吗?平时,我们经常吃的是麦当劳甜品站的姐姐制作的冰淇淋。那你吃过机器人制作的冰淇淋吗?

  1月12日,我和好朋友Cici一起参加了南方都市报组织的“南都小记者未来营”探索机器人活动。我们首先参观了博智林机器人公司,这个公司主要是制造建筑机器人的,我们看了很多机器人的模型及工作视频。

  参观完建筑机器人后,我已是饥肠辘辘。中午12点,我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天降美食机器人餐厅。“哇—”随着一阵阵惊叹,我们看到了整个餐厅都是由机器人来负责,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在给人们做菜和上菜。做菜的有甜品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火锅机器人、汉堡机器人和薯条机器人等。每个机器人做完饭菜后,再由机器人服务员把菜品送到桌上,或是把饭菜通过空中传输道传输到对应的桌子上方,再用一个悬挂式托盘缓缓把饭菜降落到桌面。这个过程真的就像“天降美食”一样。此情此景看得我眼花缭乱,好像置身于一部精彩纷呈、科技感满满的电影里。

  在享用完机器人做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后,我还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拉着Cici来到了刚刚在进门前就已令我垂涎三尺的甜品区,那儿有棉花糖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和爆米花机器人。我和Cici把每个机器人的作品都认真地观察了一遍,最终决定尝试一下冰淇淋机器人的作品。冰淇淋机器人的工作场所是一个宽约1米、高约1.5米的玻璃柜子,一个约50厘米高、有着方头方脑方身子和长长双臂的粉色机器人正在里面辛勤工作着。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先在柜门边的显示屏上点选我和Cici最喜欢的加料——草莓果酱,我用手机微信扫码付账后,机器人就开始制作冰淇淋。它先从左边夹起一个纸杯,放到身后的冰淇淋机器下面,机器就把浓浓的冰淇淋挤入杯子里。机器人轻轻晃动杯子,让冰淇淋从机器上断开。然后机器人夹着杯子,轻盈地滑到悬挂在右边的3根导管处。它把纸杯放到第一根导管下,草莓果酱立刻从导管中流了出来。在短短的十几秒内,美味的冰淇淋就制作好了。机器人把它放到传送带上,传送带再把冰淇淋传送到柜门。当我把冰淇淋拿出来的时候,机器人还对我说:“欢迎下次光临!”真是一个讲礼貌的机器人啊。我和Cici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各舀了一勺放进嘴里:冰淇淋入口即化,冰冰凉凉的口感混合着草莓的清香,美味极了!

  冰淇淋机器人看上去简单的工作背后需要一步步严谨的编程、细致的制作和准确执行,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许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通过这次与冰淇淋机器人的“亲密接触”,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负责、认真和严谨,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如何拥抱智能时代?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 柯希孟 ◎指导老师 葛菁

  一说到工地,你会想到什么?离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建筑工地。那里粉尘满天,烟雾刺鼻,建筑工人灰头土脸地在脚手架上辛苦忙碌。都快半年了,那栋大楼还没有建好。

  一个叫博智林的机器人公司也许会改变这一切。1月12日,我们以南都小记者的身份参观了博智林公司,了解了他们的建筑用机器人。机器人一天可以喷涂完一栋楼的一个面的外墙,而工人需要10天;机器人一小时可以搬运20块内墙板,而3名工人一小时才能抬8块;机器人一小时可完成200平方米的楼层清洁,扫一次顶人工扫20次。除此之外,机器人还配备了可自由上下楼梯还能后空翻的机器狗底座、可以自动避障的传感器、都有精准测得的工地地图,甚至配备了吸尘系统。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机器人真是比人类强太多呀!这些机器人有的需要人的配合,用上了这些机器人能节省约80%的人力。这意味着大部分重复、机械的工作都能由机器人代替人类完成,被“解放的劳动力”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不仅是建筑行业的问题,也不是最近出现的问题了。早在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出现过这个问题,这是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代价?事实上,人们不需要过于悲观。首先,智能机器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人们生活水平不就提高了吗?比如说如果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大量使用,成本降低,房价下降,更多人就买得起房了。其次,科技发展会带来新的需求,会创造出新的行业,比如机器人制造业、机器人维修业,都将日益蓬勃。在英国工业革命之时,确实有许多手工业工人被机器取代,但失业率并没有直线上升,原因之一是许多工人转行去开采煤矿、铁矿等新的行业。博智林的服务面积,目前是700万平方米,离大规模应用尚有时日,科技循序渐进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程度相适应。如要大规模应用智能机器人,须提高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使之能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劳动,这样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程度。

  探寻科技的未来 ◎广州市南武小学六年(2)班 李艺珊 ◎指导老师 黄颖林

  一台粉红色的“高个子”——智能随动式布料机矗立在施工作业面上,所有楼栋的标准层都是这款机器人泵出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累计作业量已超过2.2万立方米;在8号楼一层通道处,楼层清洁机器人迎面缓缓而来,自动执行施工现场小石块与灰尘清理工作,所过之处地面变得洁净如新……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未来建筑场景,而是发生在广东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工地上的日常。

画图机器人现场“画像”

  假日,我随“南都小记者未来营”来到了位于广东佛山机器人谷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一起来探寻时代发展下的机器人行业,寻找科技新视野。首先,我们来到了机器人展示大厅,这里排列着许多与建筑工作有关的机器人,它们配套着各种各样高端实用的功能,比如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地库抹光机器人、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等。传统人工作业喷涂外墙面积小、费时费力,而且在固定不稳的高空中作业十分危险,而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每小时喷涂面积最高能达300平方米,是传统人工作业效率的3倍。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画图机器人,它的作用是当机器狗和勘测器将工地的实时数据传输上来时,它便能精确地绘制出一幅施工现场平面图,且只需要5分钟,超酷吧!讲解员姐姐从我们这些观众里挑选出了一位“幸运儿”让他上台拍照,机器人就能将他的样子画下来;拍好照后,只见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地动了起来,开始在纸上按照电脑识别出来的线条移动着,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男孩便出现在纸上,我们大呼神奇,拍手称赞。

“天上”“地下”都有智能服务员

  参观完机器人展示大厅后,讲解员姐姐便带我们来到了“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在这里可以看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包括你看不见的中央厨房里,切配、过油、飞水、腌制等工序,也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哇,原来这个餐厅的‘大厨’这么高级呀!”“真想尝一下它们烹饪的菜品呢!”同学们来到这里,真像进入了科幻王国。

  说话间,大家已经来到了指定的餐桌前,开始干饭。“上菜喽!”随着大家的一阵惊呼声,只见上空徐徐落下一个盘子,上面摆放着香气扑鼻的手撕鸡,盘子的上面吊着一根细细的钢丝,钢丝的另一头连接着一个十分智能的送餐机器,它会十分平稳地把菜品送到我们餐桌上,机器身后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运输轨道,大家的美食便是从那里送到送餐机器上的;在地面上也有十分勤劳的食物运输员,它们就是智能运餐服务员,每一道菜品都会储存在它们的“肚子”里,然后会送到指定的餐桌,我们只需要等送餐员把“肚子”打开后取出菜品即可,十分方便。

  也许有人想问,机器人做菜味道如何?与厨师做菜有何不同?其实这些机器人的“师傅”,正是顺德的烹饪大师。传统餐饮业的菜品,容易因为厨师不同、技艺高低而出现品质不稳定、口味差异大等问题,而机器人做菜的特点就是标准化、程序化。大家在品尝完机器人厨师制作的大餐后,纷纷表示味道鲜美,健康营养,赞不绝口。

  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味佳肴,也见识到了祖国日新月异发展下诞生的高科技,让我认识到了科技离不开人才,人才离不开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欢迎加入

南都小记者未来营依托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燕姐教育圈,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不定期举办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及实践活动。可扫码加小南2(ID:ndxnkt2)备注:南都教育,进入南都教育社群。

  01-03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实习生 王一帆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